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閱讀材料:比較中風病人上肢動作量表及運動學分析之再測信度

閱讀材料:閱讀材料:比較中風病人上肢動作量表及運動學分析之再測信度
作者:吳宗憲、戴翎、謝清麟、陳嘉炘、李素、林昭宏

  
研究主題:福格邁爾上肢次量表(Upper Extremity Subscale of the 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 UE-FM)、三維Zebris超音波動作分析儀器。

研究目標:驗證再測信度。

研究樣本:a.30位慢性中風病患。
        
評估工具:a.BI
b.福格邁爾上肢次量表。
         c.三維Zebris超音波動作分析儀器 (動作:伸手取物)

評估時機:a.前後測間隔1週。

統計工具:a. ICC
         b. MDC

自問自答:
a.運動學分析中會分析哪些參數?
 最大速度(Peak Velocity, PV)、動作時間(Movement time, MV)、標準化手部位移距離(Normalized Movement Trajectory, NMT)

b.如何判斷測量誤差的優劣?是否有約定成俗的標準?
 小於評估工具總分之10%

c.樣本特性為何?
 樣本皆為慢性中風病人且Brunnstrom’s stage皆在4級以上,而多數樣本的日常生活功能屬輕度損傷

其他未解決問題
d.運動學分析的結果要如何闡釋個案的上肢功能呢?因為它只單純針對上肢伸手取物的動作進行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是具有針對性,因此,是否有其他學者將此分析結果做延伸性的運用呢?

研究結果:a. UE-FMZebris測量參數具有良好內在一致性(ICC皆大於等於0.98)
         b. UE-FMMDC%13.8%ZebrisNMT10.2%PV22.8%MT30.7%,其結果顯示UE-FMZebrisNMT具有良好的測量誤差。

閱讀心得:
    本篇論文的重點就是驗證ICCMDC,所以文章架構也比較簡單。比較不同的是它選用的工具不是臨床常見的評估工具,而是運動學分析儀器,就我所知不同的廠牌儀器,應該會有不同的操作注意事項以及數據結果,雖然廠牌不同但是本質相同所以會分析的運動學參數也差不多,因此只要了解該儀器分析哪些參數,閱讀起來就可以比較容易上手。

    然而閱讀完該篇文獻後,突然讓我有一個想法--評估工具的選用,我們該選擇可以精細區辨個案功能變化,但是不實用的工具,還是選用可以大致區分個案功能變化,且實用的工具呢?因為運動學分析儀器所得的數據真的比較精細,但是這個精細的結果較無法類推個案的其他功能表現,且運動學分析儀器所得的結果是比較偏向基礎的動作品質面向。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會可以進行運動學分析的個案都是上肢動作比較好的個案,而針對這類型的個案,我們評估的重點應該還著眼於基礎的動作品質面向嗎?


4 則留言:

  1. d. 若有興趣,可自行上網查詢。那已超過此文之範疇。

    回覆刪除
  2. d. 若有興趣,可自行上網查詢。那已超過此文之範疇。

    回覆刪除
  3. 依據我調查的結果,較少學者會將運動學參數做延伸性的運用!!我覺得可能是因為運動學分析比較適合用在質性研究上,且質性研究講究的概念與概念之間質的關係,所以可以盡量描述的越細緻越好,因此,當這個需求被滿足時,質性研究的學者們並不覺得描述太精細會是不足之處;而量性研究的學者,則因為它雖可細緻描述動作量,但操作耗時與可及性太低,導致它的優點被弱化也較少使用,所以量性研究的學者們也不會針對它描述太精細的這點進行修正,因此較少學者會將運動學參數做延伸性運用!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