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20161201討論議題

本週的討論議題主要為成效評量文獻之評析作業。

一、成效評量文獻之評析作業
文獻來源:Murgatroyd, P., & Karimi, L. (2016).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a novel measure of activity performance and participation. Disabil Rehabil, 38(4), 374-383.
內文摘要:
1.研究目的:發展並驗證評估工具的特性。
2.評估工具:
Activity Performance Measure (APM)為評量個案活動表現及參與的評量工具,活動範疇由基礎的行動到複雜的社交活動,共評量27個活動。評量方式以半結構式訪談收集個案的相關資料,且針對每個活動進行評分,其評分量尺為0-4分。各分數經加權後可計算Activity summary scoreparticipation summary score
3.收案條件:
a.納入標準:在澳洲4間社區復健中心接受OT服務之個案。
b.排除標準:能力變化快速之個案;收案期間併發其他新的疾病者;主要的職能目標為輔具補助者。
4.樣本特性:48為個案參與研究,且樣本異質性大(同時包含急性與慢性個案以及多元的診斷類別)
5.評估程序:6位協同治療師分別在個案收案及結案時進行APM評估;主要研究者及次要研究者透過6位協同治療師的訪談錄音檔,針對所有受試者再次進行分數評量。
6.資料分析:
a. Inter-rater reliability: intra-class correlation驗證主要研究者與次要研究者之activity summary scoreparticipation summary score的一致性程度。
b. Clinical sensibility: 以治療師的質性回饋進行驗證。
c. Sensitivity: Algina et al.’s robust pooled Cohen’s d進行驗證。
d. Responsiveness: robust non-pooled Cohen’s d驗證收案及結案時個案之APM分數變化程度。
e. Concurrent validity: Spearman Rank Order Correlation驗證APMBI的相關程度。

英文理解議題:
1. Until a definitive and broadly accepted conceptual division is established, a pragmatic approach accepts that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inevitably involve over-lapping and parallel aspects of human living, and that contrasting measurement approaches are both necessary and appropriate.
直到建立明確且廣泛被接受的概念性分界線,實用方案接受活動及參與不可避免地會有重複及相似的生活觀點且實用方案與測量方案形成對照,這兩種方案都是必要且適當的?
2. this falls under the ICF concept of participation as performance in the APM.
這符合ICF參與的概念,如同APM的表現?

其它待釐清議題:
1.驗證反應性時,樣本應選擇特具有變化潛能之個案。則此研究排除的樣本排除變化快速以及將急性與慢性個案混合地進行資料分析,是否可將之歸類為方法學上的瑕疵?
2. Ability to detect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group是否屬於discriminant validity的驗證範疇?
3.Sensitivity testdiscriminant validity有什麼差異?
4.區辨效度是否可以透過檢驗待驗證評估工具與已被驗證具有區辨效度之評估工具的相關程度來進行?或者先以某特質當成分類依據,再檢驗待驗證工具之分數是否可以顯示不同組別上其分數之差異?
5.因目前並沒有評量活動表現的黃金標準工具,因此使用BIAPM分數之相關程度應該屬於convergent validity而非concurrent validity?
6.針對施測者間分數之一致性的驗證,是否可透過weight kappa來檢驗各題項之一致程度?
5.釐清robust non-pooled Cohen’s d的使用時機與使用條件。

6.釐清Algina et al.’s robust pooled Cohen’s d的使用時機與條件。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20161124討論議題

本週的討論議題主要有兩個:1.確認心理計量特性是否開課;2.匯報共同決策文獻閱讀結果。

一、確認心理計量特性課程是否開課?
1.背景:碩一其它研究團隊的同學對於謝老師的心理計量課程很感興趣。
2.問題:下學期,謝老師的心理計量特性這門課是否會開課?

二、文獻整理
資料來源: Stiggelbout, A.M., A.H. Pieterse, and J.C. De Haes, Shared decision making: Concepts, evidence, and practice. Patient Educ Couns, 2015. 98(10): p. 1172-9.

內容整理:
1.相關概念
 a.1972年,”sharing of decision making”這一詞彙第一次在Veatch學者的論文中被使用。(Models for Ethical Medicine in a Revolutionary Age: What physician-patient roles foster the most ethical relationship?)
b.直到1997年,shared decision-making的概念才開始出現在研究文獻中。而其中此劃時代的文獻為Charles所發表的Shared decision making in the medical encounter: what does it mean? (or: it takes at least two to tango
c.支持共同決策的理由:倫理因素、實務差異
Ø 倫理因素:強調個案自主,因此有患者人權運動以及知情同意的規範由以醫師為基礎轉變為以患者為基礎。
Ø 實務差異:在偏好敏感決策中並沒有最佳策略,是因為效益傷害比率的證據不充足,或者是效益傷害比率是依據個案的價值。因此開始有研究探討共同決策模式是否可以減少醫療支出。

2.主要成果:共同決策4個步驟以及溝通策略。
a.步驟1專家告知個案需要下決定,且重視個案的想法。
b.步驟2專家說明選項的優缺點。
c.步驟3專家與個案討論個案的偏好並提供支持。
d.步驟4專家與個案討論個案的決策角色偏好(如自己決定或委託決策)以及討論可能的後續追蹤。

個人觀點
1.我覺得Stiggelbout在這篇文章中提供我一個切入點來強調共同決策方案之重要性的idea,如:以醫學倫理的觀點以及偏好敏感決策的差異。
2.我覺得此篇文章的優點是針對四個步驟提供一個溝通模版,讓提供者可以更具體地知道在此過程中該如何與個案溝通。
3.我認為Stiggelbout所提出的4步驟說明並沒有明顯優於Elwyn的三步驟Talk model。且我認為Stiggelbout關於4步驟的描述並不好記憶。因此,此篇文獻的4個步驟先Keep in mind,未來再確定是否使用。
4.後續建議閱讀文獻:
a. E.J. Emanuel, L.L. Emanuel, Four models of 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J.Am. Med. Assoc. 267 (1992) 2221–2226.
b. E. Oshima Lee, E.J. Emanuel, Shared decision making to improve care and reduce costs, N. Engl. J. Med. 368 (2013) 6–8.
c. F. Légaré, N. Moumjid-Ferdjaoui, R. Drolet, D. Stacey, M. Härter, H. Bastian, M.D. Beaulieu, F. Borduas, C. Charles, A. Coulter, S. Desroches, G. Friedrich, A. Gafni, I. D. Graham, M. Labrecque, A. LeBlanc, J. Légaré, M. Politi, J. Sargeant, R. Thomson, Core competencies for shared decision making training programs: insights from an international, inter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 J. Contin. Educ. Health Prof. 33 (2013) 267–273.

後續進度規劃
1.整理Stacey, D., et al., Shared decision making models to inform an interprofessional perspective on decision making: a theory analysis. Patient Educ Couns, 2010. 80(2): p. 164-72.
2.整理Charles, C., Gafni, A., & Whelan, T. (1999). Decision-making in the physician-patient encounter: revisiting the shared treatment decision-making model. Soc Sci Med, 49(5), 651-661.
3.整理 Elwyn, G., et al., Towards a feasible model for shared decision making: focus group study with general practice registrars. Bmj, 1999. 319(7212): p. 753-6.

4.整理Towle, A. and W. Godolphin,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formed shared decision making. Bmj, 1999. 319(7212): p. 766-71.


2016年11月16日 星期三

20161116討論議題

這週的討論議題只有一個:文獻評析報告相關準備結果。

文獻評析報告相關準備結果

評析材料:Rose, A., Rosewilliam, S., & Soundy, A. (2016). Shared decision making within goal setting in rehabilitation settings: A systematic review. Patient Educ Couns. doi:10.1016/j.pec.2016.07.030

一、摘要
1.目的:To map out and synthesis literature that considers the extent of shared decision-making (SDM) within goal setting in rehabilitation settings and explore participants' view of this approach.
2.方法: Four databases wer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between January 2005 – September 2015. All articles addressing SDM within goal-setting involving adult rehabilitation patients were included.
3.結果: The search output identified 3129 studies and 15 article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Themes that emerged related to methods of SDM within goal-setting, participants’ views on SDM, perceived benefits of SDM,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using SDM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involvement of patients resulting in a better process of goal-setting.
4.結論: The literature showed various levels of patient involvement existing within goal-setting however few teams adopted an entirely patient-centred approach. However, since the review has identified clear value to consider SDM within goal-setting for rehabilitation,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and practice should consider educating both clinicians and patients about this approach.
5.意涵: To enhance the use of SDM within goal-setting in rehabilitation it is likely clinicians and patients will require further education on this approach. For clinicians this could commence during their training at undergraduate level.

二、相關想法
1.在沒有實際閱讀時,我會期待可以從此文獻中得到有別於其他醫療領域的施行狀況或者觀點。但是讀完之後,我沒有surprised的感覺,因為觀點相似於其他醫療領域。
2.關於前言,作者沒有在此段落明確點出研究目的,僅在摘要中有明確說明。此與我認知的書寫慣例稍有不同,因此我覺得這點可以改善。
3.關於檢索策略,我覺得作者的檢索模式非常陽春,因此我猜想應該會miss很多有價值的文獻。
4.關於文獻收納標準,我認識到SPIDER framework。也許未來有機會可以用到。
5.關於綜合分析,我覺得用逐字編碼的方式來形成分析性主題,讓人覺得作者真的很用心,但我覺得分析性主題可以再更縮減一點,因為6個主題的內容重複性太高。
6.關於討論的段落,我覺得作者只是把結果再重新書寫一次,並沒有提供什麼額外的訊息或解釋。
7.關於臨床意涵,我覺得兩個主要議題卻寫的跟討論一樣長,真的會讓人沒有耐心看不下去。
8.整體而言,這篇文獻對我們的參考價值有限,但是從它的參考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幾篇可能更有參考價值的文獻。
S. Rosewilliam, C.A. Roskell, A.D. Pandya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vidence behind patient-centred goal setting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 Clin. Rehabil. 25 (2011) 501–514.

E. Leach, P. Cornwell, J. Fleming, T. Haines, Patient centered goal-setting in a subacute rehabilitation setting, Disabil. Rehabil. 32 (2010) 159–172.

三、相關問題
1.如果文獻回顧的材料都是質性研究類型,則有無提供文獻品質結果,是否會影響我們對於此文獻回顧結果的信賴度?
2.如果想要了解共同決策在復健領域的執行現況,我們是否直接進行質性研究更實在?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20161109討論議題

這週的討論議題有3個: 1.匯報Medline教學結果 2.匯報跨文化教學心得 3.匯報共同決策模型與情境因素整理結果。

一、Medline教學結果

1.學員能力:熟悉Medline檢索平台,但不熟悉系統性檢索策略。
2.教學重點:教導系統性檢所策略。
3.教學材料:先前網誌整理內容、改編恭宏學長與怡靜學姐的PubMed教學PPT、文獻*3篇。
4.教學結果:學員自陳理解教學內容,並在監督下可以自行模仿教學文獻的檢索策略。
5.後續動作:將教學PPT寄給學員,以當成未來實際操作時的可運用的資源。
6.教學心得:因為是一對一所以比較不會有心理負擔,而實際教學時為了確保學員可以吸收我表達的內容,所以沒時間擔心其他議題。我覺得整個流程當中準備教材比較耗費時間,但是可以將相關策略整理成一個較全面性的筆記,我覺得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且我也可已在這個過程中補強自己之前不足的知識。

二、跨文化教學心得

1.內心劇場:害怕自己無法想表達的內容找不到合適的單字、害怕自己說的英文他們聽不懂、害怕自己無法清楚表達相關概念...各種害怕。
2.實際結果:時間到了,上場就對了!!我沒時間理會自己是否會害怕,因為我需要向他們介紹薛老師交代的評估工具,所以我必須使用之前學過的任何技能來順利完成這個活動!!我終於順利完成活動了!!
3.教學心得:在教學過程中因為有需求,所以我會暫時忘記害怕說英文的情緒,而且為了瞭解芬蘭的OT實務,所以我更有動機與他們開啟會話。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讓我的腦袋暫時願意說英文。

三、整合共同決策模型與情境因素

我們該如何系統性地描述影響共同決策的因素並且與共同決策模式整合呢?我選用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  Model來整理影響共同決策的因素。
系統理論與共同決策
如果以系統觀點來解讀影響共同決策的因素,則我們可以將共同決策的成效理解為個體系統與環境系統及活動系統互動的結果(1)。其中個體系統因素包含個體的價值、信念與表現能力;活動系統因素包含活動需求,而環境系統因素則包含物理情境、文化情境、社會經濟情境、政策情境與社交情境。共同決策成效包含立即成效(決策參與、決策衝突、決策品質、決策後悔、決策滿意度)以及非立即成效(決策信心、照護滿意度、醫師信賴度、遵從度、健康行為、相關症狀、生活品質)


其中個體系統與活動系統的互動中會探討個體的任務勝任能力以及參與動機;在活動系統與環境系統的互動中會探討決策支持工具的使用;在個體系統與環境系統的互動中會探討個人情境、家庭支持、醫病關係、可用資源以及文化價值觀。


(改編自: Law M, Cooper B, Strong S, Stewart D, Rigby P, Letts L (1996) The 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 Model: a transactive a approach to occupational performance. Canadi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63(1), 9-23)

我們相信共同決策是人、環境以及活動系統的連續動態互動過程,且個體在共同決策過程中的表現會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化(2)。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調整環境以及改變活動來增進個案的活動參與以及表現,例如使用決策輔具、改善提供者的勝任能力。

系統理論與共同決策影響因素
依照系統交互作用的產物來歸類共同決策的影響因素。絕大多數的影響因素來自Dy(2012)所整理的資料,少部分的詞彙來自Trombly(:個人情境)Shay(2015)的文獻(:情感性認知成效、行為相關成效)。結果如下:

系統
概念
元素
說明
活動-環境
決策支持輔助
1.輔助類型
-輔助工具:宣傳單、錄音帶、光碟、電腦互動方案、衛教手冊等。
-諮詢。
2.訊息品質
-適當的內容(疾病的了解;預後或治療介入;生活品質、沮喪或需求;照顧者議題;照護的經驗與感受)
-適當的數量、形式、陳述、時機
-全面性且以實證為基礎
-可理解且可用的
-與個案的偏好及健康識能一致
活動時間
1.充足時間
-是否有充足時間執行共同決策
個體-活動
勝任能力
個案勝任能力
-有能力了解資訊、在推理中使用、運用於現在決策
-有能力清楚表達且選擇前後一致
-自我效能(有能力遵循計畫)
參與動機
1.個人動機
-信念與決策方案的一致程度
-是否準備就緒
-自我效能
2.個人偏好
-決策特質(自我決策、共同決策、授權決策)
個體-環境
個人情境*
1.年齡
年齡越高主動性越低
2.疾病特質
-問題單純或複雜
-單一治療方案或多元治療方案
3.教育背景
-健康識能:健康識能越高主動性越高
4.情緒
-沮喪、害怕及焦慮可能會干擾參與決策的動機
5.過去經驗
-過去正向經驗會促進參與
家庭支持
1.代理人勝任能力
-有能力了解資訊、在推理中使用、運用於現在決策
-有能力清楚表達且選擇前後一致
-避免利益衝突
-有能力了解及運用個案的偏好
-自我效能(有能力遵循計畫)
2.家庭結構
-影響參與決策過程的人數
醫病關係
提供者決策風格
-父權決策(提供者決策)
-共同決策
-知情決策(個案決策)
提供者勝任能力
-臨床專業知識
-避免認知偏誤
-了解經驗與期待
-發現價值與偏好
-呈現選項、證據、風險、益處及建議
-詢問決策參與偏好
-確認了解與同意程度
-人際溝通技巧(尊重、同理)
-決策衝突解決能力
值得信賴
-人際互動的信賴:被直接經驗所影響。
-社交的信賴:被直接經驗與二手經驗所影響。
文化勝任
-跨文化的知識及敏感度
-使用適當文化及語言的健康素材
-使用語言及口譯服務
-謙卑(避免傲慢的互動方式)
-尊重個案的偏好與價值
可用資源
專業提供者
-醫師、護理、職能治療師、社工、翻譯
保險給付
-是否有保險給付
文化價值觀
介入方案的偏好
-如宗教對於輸血議題的影響
個體-環境-活動
決策參與
決策參與
-個案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程度
決策衝突
決策衝突
-決策方案是否與個案的偏好及價值衝突
決策品質
知識
-個案瞭解訊息的程度
一致性
-個案接受的治療符合他們目標的程度
情感性認知成效*
決策後悔
-是否對決策結果感到後悔
決策滿意度
-對於決策能力的信心程度
決策信心
-對決策過程的滿意程度
醫師信賴度
-對醫師的信賴程度
照護滿意度
-對照護提供過程的滿意程度
行為相關成效*
遵從度
-對醫囑的遵從程度
健康行為
-是否有發展出良好的健康行為(飲食、運動習慣)
健康相關成效
相關症狀
-與疾病相關的症狀
生活品質
-個案自覺的生活品質

系統理論、影響因素、共同決策模型
依照我們所選用的Sepucha(2014)模型,此模型將評量建構分成三部分:決策前置、決策過程、決策成效。決策前置關注可能會影響決策過程的因素,個案偏好、提供者能力等;決策過程關注諮詢過程的特徵或行為;決策成效為決策之後的成果。

如果以系統性觀點來說明共同決策的階段,則個體與活動及環境各別作用被視為決策前;而個體與活動及環境一起交互作用則被視為個體的活動動表現,此表現為連續的動態過程因此可再細分為整體過程的行為表現以及最後成果的後續影響,過成的行為表現被歸類為決策中,後續影響被歸類為決策後。

系統
概念
元素
決策階段*
評量建構*
決策成效
活動-環境
決策支持輔助
輔助類型
決策前
決策前置
--
訊息品質
活動時間
充足時間
個體-活動
勝任能力
個案勝任能力
參與動機
個人動機
個人偏好
個體-環境
個人情境
年齡
疾病特質
教育背景
情緒
過去經驗
家庭支持
代理人勝任能力
家庭結構
醫病關係
提供者決策風格
提供者勝任能力
值得信賴
文化勝任
可用資源
專業提供者
保險給付
文化價值觀
介入方案的偏好
個體-環境-活動
決策參與
決策參與
決策中
決策過程
立即
決策衝突
決策衝突
決策品質
知識
決策後
決策成效
一致性
情感性認知成效
決策後悔
中間
決策滿意度
決策信心
醫師信賴度
照護滿意度
行為相關成效
遵從度
長期
健康行為
健康相關狀態
相關症狀
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