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討論共同決策評量工具之文獻回顧題目

我當初在接到這個任務時,是什麼想法呢?而我在準備這個任務時,又是採取什麼態度呢?
當初的想法是-Ouch!又接到一個費時的任務了。是否就是因為這個想法而影響我執行的態度?
因為我只是將它定位為"任務",所以我只在乎執行程序,任務時間表,而忽略其背後所代表的意涵--學習。

因為我的自我定位不是學習,所以我不會全面性關注共同決策系統內涵蓋哪些主題?以及如何才能做出完整且全面性的檢索?而是怎麼樣的方法才能檢索到最核心且最少的文獻?怎樣的方法才能最有效率地完成任務?怎樣的方法才能最有效率地找出常見的評估工具?因此,我在意方法的方便性、可行性以及時間性,而非程序的全面性。這也是我今天被強力批判的關鍵。

以下是謝老師的回饋重點:
1.研究哲學:實證。
2.研究精神:對於知識及真理的渴望。
3.研究方法:以嚴謹且系統性的方法進行。
我在執行此任務時,並沒有考量這幾點。而是以方便性導向,這明顯缺乏研究哲學以及研究精神,且直接影響研究方法的選擇。這也是謝老師最詬病,及最不認同的地方。我需要先修正我的態度,再修正我的搜尋策略以及文獻回顧題目。

以下是我個人的自我回饋紀錄:
1.我的內在本質是一個lazy guy。因此,我的潛意識設定為"能不動就不動"。怎樣的情況才是能不動就不動呢?沒有到達"閾值"的刺激,會直接被我忽視。而該如何量化我的閾值呢?仍然很抽象而主觀:針對我有興趣的範疇,我是低閾值,高反應;沒有濃厚興趣的範疇,則高閾值,低反應。怎樣的反應會被我稱為高反應呢?強迫症上身、想追根究柢、想要掌握整個whole picture......等,我會將自己的那個狀態定義為"瘋子"。或許因為本質是lazy guy,所以我並不會喜歡讓自己時常處於高反應的狀態。而社會化之後,發現低反應也不是會被大眾接受的狀態。所以,後來有意識地發展出另一種狀態--條件反應。

2.條件反應,顧名思義為有條件性的反應。這個條件為:沒有明確品質要求限制的前題之下,屬於我的工作職責,則我會完成最低可被大眾接受的程度→ 如果有時間,主題稍為有興趣,則完成我可接受的低標程度→ 如果是我非常感興趣的主題,且沒有時間限制,則完成可以讓我自己滿意的程度 (自己:高標準的批判鬼);如果對方有明確完程的品質要求,則完成對方的要求→ 有興趣時,完成自己可接受的最低程度→ 非常有興趣,完成讓自己滿意的程度。基本上,這個時候我內在懶惰的孩子又會開始出來作祟。所以,一般我的行事目標是以達到他人標準為準則。

3.因為自己內在有一個懶惰的孩子,所以我會異常重視時間變項以及省能。圍繞著省能的主題,我會不自覺發展出很多條件反射。如:行動前,先思考最省能的解決途徑。缺點就是我的行動永遠晚於我的腦袋,這也表示我是一個缺乏行動力的人,我只做到最低限度的要求。

4.面對批評的態度?面對批評時,基本上自己都是處於虛心接受的狀態。但是當自己接受到"被否定"的相關訊息時,就會觸發我的條件反射--進入防衛狀態(抗拒他人的觀點、反駁他人、捍衛自己的想法)。為什麼我無法接受"被否定"呢?因為自己內心又有一個脆弱而敏感且自尊心強的孩子?因為對她而言,"否定"代表"全盤否認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所以她想要捍衛的僅是自己曾經努力過後的價值而已,雖然那可以不值一提,但她無法接受那一點點的價值被否定掉。 雖然我現在還有一堆缺點,但我會努力學習如何安撫自己內心那一堆難搞的孩子,以即帶著這些難搞的孩子一同前進。

5.面對困難的態度?我處理困難的態度與自己內在懶惰的孩子相關。因為意識到自己懶惰不願動不願想的習性,所以我會習慣性會告誡自己--不管遇到什麼難題,不要退卻、要硬著頭皮勇往直前!或許被自己催眠久了,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都覺得自己可以處理。再加上自己的內心也住著一個非常獨力的孩子,所以我不習慣求助他人。因此遇到問題時,我會慣性自己去找答案(上網、看書、直接問同儕)。因為我重視程序,所以一開始最先會被我偵測到的都會是與程序相關的議題。而其它的只要是我覺得符合邏輯的,都會被我略過。目前,我仍需學習的議題是-學會及早向他人尋求協助,而不要埋頭苦幹 (這似乎也是一個省時的方法)。

6.我的學習需求?在我現階段的行為模式當中,我覺得我需要的是supervisor:針對我的idea或product給予feedback。或許是因為我很喜歡探索,所以總覺得只有做過、嘗試過才會真的進到自己的腦袋裡,並產生相關看法。或許現階段我缺乏的就是有自己的看法,也是因為缺乏自己的看法,我才會只重視程序性的細節。

7.問問題的能力?這牽涉到自己抓重點以及自己找答案的能力。所以我的沒問題是因為我沒有學習動機?還是不用心?還是抓不到重點?或者是我事先已經先做釐清了?抑或是我的要求太低,只要符合邏輯的論述都可以被我接受? 所以我不是不問問題,或許我只是希望藉由與他人闡述論點的過程中得到他人給予feedback,來驗證自己論點的強弱特性。因此,我似乎更在意他人給予的feedback,而非硬要生出問題來問(硬要問問題,我會很不自覺變地pick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