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7日 星期五

二階認知電腦適性測驗之推理能力題庫建置

目前二階認知測驗的發展進度為初步建構推理能力評估架構。其架構如下:


先說明為什麼我們的二階認知測驗要評量個案的推理能力:
首先,我們將二階認知測驗定位在評量個案的global cognitive/mental status。因此我們彙整其它相關的認知評估工具發現,其評量向度主要有:注意力、視知覺、記憶力、定向感、語言、計算、推理、執行功能。其中的推理主要是評量個案是否可以判斷兩個詞彙之間的相似之處。如:train-bicycle watch-ruler之間的相似之處。

因為目前我們是要先發展題庫,所以必須涵蓋多樣的題目類型。很顯然推理這個向度的類型非常缺乏:其它工具也只評量詞彙的相似之處。因此,在推理能力題庫發展的規劃初期,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擴充推理類型。而推理能力是一個很抽象的描述,我們該如何設計題目,才能真的偵測到個案的推理能力?且推理能力的範疇描述又很多元,我們又該如何做出適當歸納呢?

一開始,我為了便宜行事,只將推理能力擴展成兩個子範疇(口語推理VS非口語推理)。而謝老師那時認為,推理能力的描述很多元,只是這樣簡單的分類合適嗎?很明顯,我這樣粗略的分類不夠全面。因此,那時我的目標就轉變成全面性架構推理題目分類系統。對我而言,我只要看到全面性建置系統等關鍵字,我就會非常容易走火入魔。因為我又開始不自覺拿出我的高標準來檢示自己整理出來的內容,導致後來我作業進度非常緩慢。

稍為總結一下,我如何整理出這一個推理能力評量架構:
首先,蒐集其他學者如何分類推理能力之向度,以及其使用的詞彙。接著蒐集各推理題目以及作者如何定為這些題目(所使用詞彙)。最後,綜合整理這些訊息,並分析歸納而得出此結果。第一層的分類原則為依照題目形式(文字題VS圖形題VS數字題),第二層為依照題目的施測要求分類(找出共同性、將第一組的規則類推至第二組、發現序列的排列規則並應用)。第三層則是依照難易度分類。


今天與謝老師討論此架構時,我才發覺我似乎又走火入魔了。其實題庫建置未必一定要弄得這麼複雜。因為我們一開始就假定推理是單向度的認知能力,因此測試題目可以依照難易度排序。當個案可以完成高難度的題目時,代表個案的能力好。然而,難度分級有兩個層次(相對標準VS絕對標準)。相對標準為按照受試者的達題通過率來判斷題目的難易度。因此,容易因樣本的選擇而出現偏差;絕對標準則需要有外在指標來協助判定。

我們建置題庫的目的是希望,我們可以從題庫中選出可以清楚呈現各難易度等級(15)之題目。如果可以明確得出此難易度等級,則評估範疇不需要這麼複雜也沒關係。如果無法明確得出此難易等級,則需題目的廣度。最重要的考量重點是施測的可行性與方便性!!!

結論:
繼續思考、繼續修改題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