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上禮拜的研究方向本來是”評估工具的心理計量特性驗證”。因此,我開始深入思考想驗證哪些心理計量特質以及哪一個評估工具。但是跟謝老師討論之後發現,我並沒有全面思考到其他研究議題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而在必要的心理計量的特質中,我並沒有真正理解療效評估功能真正的含義,因此原本打算拋棄此特質。然療效評估功能運用於共同決策研究中應為反應個案參與程度的改變,且此為過程中的必要特質。
由於上述原因,我這禮拜針對”研究議題的可行性與優先性”以及”改變”進行深入思考。
二、思考共同決策研究方向可行性與優先性
研究議題
|
研究內涵
|
重要性
|
困難度
|
優先性
|
作用模型探討
|
探究共同決策的作用模式以及影響因素
|
★★★★★
|
★★★★★
|
7
|
介入探討_以個案為焦點
|
提供促進個案在決策過程中參與的方法,如:提供相關資訊、提供決策輔助工具或教導相關溝通技巧
|
★★★★☆
|
★★★☆☆
|
4
|
介入探討_以臨床人員為焦點
|
提供增進臨床人員共同決策的知識以及相關技巧之課程
|
★★★★☆
|
★★☆☆☆
|
2
|
介入探討_以個案及臨床人員為焦點
|
兩方同時使用決策輔助工具或同時接受溝通技巧訓練
|
★★★☆☆
|
★★★☆☆
|
5
|
介入探討_以決策輔助工具為焦點
|
發展並驗證決策輔具工具的適用性
|
★★☆☆☆
|
★★★☆☆
|
6
|
評量工具探討
|
發展並驗證相關評量工具的適用性
|
★★★☆☆
|
★★☆☆☆
|
3
|
執行現況探討
|
調查臨床人員或個案對於共同決策方案的觀點、感受與期待
|
★★★★☆
|
★★☆☆☆
|
1
|
優先性說明:
1.執行現況探討:共同決策為個案與臨床人員一同參與決策過程,然而執行此決策方案有一些前提要求,如:臨床人員的勝任能力以及個案的動機。因此,想要推廣共同決策方案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目前臨床人員對於共同決策的認識程度、勝任程度以及期待獲得哪些協助?
2.介入探討_以臨床人員為焦點:如果想要驗證評量參與程度的反應性,則過程需要有發生改變,而改變主要源於介入,因此,需提供適當介入。且臨床決策模式的選用主要與臨床人員的偏好與習慣相關,因此,想要推動共同決策模式,我們必須先從臨床人員著手。
3.評量工具探討:探討介入成效之前需要有良好的評量工具,因此,評量工具的驗證可以優先於介入成效探討。
4.介入探討_以個案為焦點:當治療師對於共同決策的意願提升時,以個案為焦點的介入才會比較容易推動。不然如果個案有共同決策的意識而臨床人員卻無法勝任時,會增加臨床人員的痛苦指數。
5.介入探討_以個案及臨床人員為焦點:當熟悉針對臨床人員或個案的介入方案後,則推動同時針對此二者的介入方案應該會比較容易執行。
6.介入探討_以決策輔助工具為焦點:決策輔助工具的型式多元,且也可以被當成介入個案的媒介或同時介入兩者的工具,因此,我覺得部分的優先性會較有彈性。
7.作用模型探討:探究作用模式之前,需有明確的介入方法以及心理計量特性良好的評估工具,因此,確立作用模型的探討需留到最後完成。
三、研究方向規劃
1.目前規劃的研究方向為:以臨床人員為焦點的介入 + 評量工具探討(反應性)。
2.說明:其實我本來偏好執行共同決策的臨床現況探討,因為執行方法比較單純。但是此議題與凡瑞兄正在規劃的研究重複,因此,我只好忍痛放棄探討臨床現況這個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