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期末省思_碩一上

休假規劃
1.休假:1/23() - 2/12() ,共21天。
2.復工:2/13()
3.開學:2/20()

以下針對我碩一上的課程進行簡短回饋紀錄:
一、生統一
1.心得: 雖然蕭朱杏老師將統計的相關概念講解地非常清楚,讓我可以判斷哪種情境之下該使用何種統計量,但我對於R語法的使用仍是很抗拒。
2.為什麼會抗拒R: 由於R需要事先背一堆複雜的R指令才能跑統計,但我個人不愛從事背誦的任務,所以在有其它選擇的條件下,我仍偏愛其它的統計工具。
3.學習收穫: 判斷不同統計量的運用時機以及如何操作R
4.未來期許: 未來在閱讀文獻時可以判斷其統計方法是否有誤。

二、認知科學
1.心得: 對於腦心所吳恩賜老師開的認知科學課程,它最讓我感到痛苦的就是每次上課都有課前作業以及課後作業。雖然在寫作業的當下覺得很痛苦,但事後回想起來,其實透過作業書寫的過程,我也在不斷精煉自己的思考內容!
2.為何痛苦: 我覺得寫作業就是要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以他人可理解的具體文字表達出來,我覺得思考以及文字表達是自己的弱點,所以當這些弱點不斷被challenge時,當下真的會覺得uncomfortable
3.學習收穫: 瞭解認知相關的研究面向以及相關的研究設計並提升表達能力。
4.未來期許:未來閱讀認知相關的文獻時,能比較看得出門道。

三、文獻評析
1.心得: 我覺得一堂課可以讓我們學會如何判斷文獻的品質,但是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讓人覺得痛苦。
2.為何痛苦: 我覺得想要有好的oral presentation、做出好的投影片以及整理出好的書面資料是一連串challenge的任務。而為了想要有好的表現,所以我必須克服種種的challenge,但是在克服的過程中真的會讓人覺得uncomfortable
3.學習收穫: 學會如何以結構化的方式判斷一篇文獻的好壞,與各類型的文獻其評析要點有哪些。並練習閱讀、批判、分析並整合相關文獻內容,並實際評析四種類型的文獻,如:描述型文獻、療效型、回顧型以及成果評量型文獻。
4.未來期許: 希望自己在閱讀文獻的時候能更有批判能力,並思考文獻所描述的研究方法與其呈現的結果是否合理。

四、進階職能治療
1.心得: 課前或課後的作業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相關理論的運用,然而期末作業也讓我有很高的痛苦指數,雖然最作業的過程真的很痛苦,但是最後的成果也讓我很有成就感!
2.為何痛苦: 我覺得撰寫期末作業的過程讓我實際看到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因為有著想要克服這個落差的企圖心,所以在challenge自己的過程中又讓自己感到非常uncomfortable(覺得自己非常弱)。理想是我想要整理出一篇具有廣度的文章,內容可以完整地包含到共同決策的相關理論、相關研究、相關評量工具以及實際臨床運用的情形;而現實是內容面向太廣,依據我現在的閱讀量、整理與歸納的功力以及文字表達能力並無法完整且明確地呈現相關內容。我想我對學業表現有時會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然而這些高要求雖然會逼迫自己要不斷前進,但也會增加自己的痛苦指數。我想我必須繼續學習如何在理想的要求與實際表現之間取的平衡。
3.學習收穫: 重新複習OT的相關理論與研究。實際練習文獻檢索、文獻閱讀、組織文章架構、彙整相關文獻以及文字表達。
4.表達能力改善要點:
a)使用的詞彙如果容易讓人感到困惑,則應增加操作型定義的描述。
b)段落重點不清楚,如:段落之主題句不清,或段落內容具有多元主旨,讓讀者不知段落重點何在。在書寫過程時,應highlight 各段落之主旨/主題句以確認段落主旨是否有清楚呈現。
c)有些描述過於攏統,應具體呈現相關說明。
d)如有提供相關表格,則需彙整說明表之重點,不能讓讀者自行閱讀表格。
e)參考文獻之格式不一致。我們並不能完全相信EndNote,因此,完成時應再仔細檢查所有文獻引用格式是否一致。
5.未來期許: 期許自己未來的彙整與表達能力可以不斷精進,藉此改善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五、總體論述
整體而言,我覺得學習就是不斷challengeconquerachieve的過程,雖然這個挑戰的過程可能會讓人覺得uncomfortable,但是最後的end product卻也會讓人很有成就感。因此,以下面幾句話勉勵自己!
“Life needs to challenge, young no limit.”
“Take once regret, to challenge for the future.”
“The first step in the growth is full of challenges, need courage.”
“Challenge and creation is very painful, but very substantial.”
“The challenging life is the true life; challenge the process is the best part of life.”